江村研学活动
自1936年费孝通先生对江村开展首次调查以来,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开弦弓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探索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吸引着每一个社会学学子前来追寻研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4年11月14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秋白书院学子开展延续学院十余年的“江村寻源”研学活动,探访江村,重走费老江村调查之路。

上午,社会学院的学子们踏入了江村文化园,依次漫步于费孝通纪念馆、江村历史陈列馆及费达生江村纪念馆之间,仿佛开启了一场穿梭时空的研学之旅。在这里,我们不仅深入探寻了费孝通先生求学问道的足迹与丰硕的研究成果,还细细品味了江村悠久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为同学们讲解的是开弦弓村村民、“农民教授”姚富坤,他曾24次接待费老,并亲眼见证了江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姚富坤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逐步揭开了江村的神秘面纱,也逐步走近了费氏姐弟波澜壮阔的一生。纪念馆内的展览,以费孝通先生的人生轨迹为经,以文字说明、图片展示及遗物陈列为纬,交织出一幅幅费老与开弦弓村不解之缘的壮丽画卷,全面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与对中国社会的深远贡献。




下午,参观完三所纪念馆后,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分组进行实地调研。研学选题包括:江村的风俗传承与变化(如熏豆茶、两头婚等);江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状况;费孝通纪念馆的建设历史及其经营状况;江村老人的生活状态与心态;乡村卫生室;乡村公共卫生间,乡村厕所改造。社会学子们通过访问江村club等商户,访谈纪念馆负责人,进村随机访谈老人等,用脚步丈量江村,感受田野调查发生的“田野”。蒙蒙细雨中的江村如画,社院学子学术探索的热情似火。此次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对费孝通先生及其学术贡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江村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为他们的学术探索之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社院学子也将继续发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心系社会、志在利民”的院训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负青春,履践致远。
学子研学心得
11月14日一早,我们一行人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此次研学之旅,抵达江村后,我们先跟着老师的脚步参观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村庄的沧桑变迁与费老的学术精神深深打动着我们。吃过午饭之后,我们最为期待的田野调查之旅拉开了序幕,我们小组先在当地人家体验了织毛线,听着她们用当地的口音唠着家常,有种别样的趣味,后来,我们在当地一户人家体验了“吃茶”,阿姨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熏豆茶的由来,从人们果腹用的豆子,到现在食材丰富的熏豆茶,这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为之动容。这一次的研学之旅,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知识,还让我们收获了田野调查深入百姓的经验,更让我们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我想,这将会是我大学生涯间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级社会学本科生
褚乐赟
研学之行,深入江村腹地,追寻费老之遗迹,体悟“美美与共”之深邃哲思。徜徉于村巷之间,但见户户庭院,各展风华,村民笑颜相迎,温情洋溢。研学之旅,宛若清泉洗涤心灵,作为社院学子,吾辈必将费老之实践理念,薪火相传,矢志不渝。
——2021级社会工作本科生
孙艺卿
身为社会学领域的求知者,来到江村研学的经历,使《江村经济》一书中描绘的场景在我心中得以具象化。步入纪念馆,我深入探索江村的历史,倾听费达生与费孝通的传奇故事。徜徉于村间小径,我逐一走过家家户户,跨过潺潺河流,亲身感受那些田野调查所扎根的“真实田野”。这次研学经历激励着我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坚定前行,不仅深耕理论,更投身于田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1级社会工作本科生
汪芷萱